发布日期:2024-01-21 18:56:24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例6篇

今天给各位分享小城镇建设论文范例6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徐建明. 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城镇建设[J]. 农业现代化研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小城镇建设论文范例6篇

2、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通用6篇)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1

【关键词】鲁西南 小城镇 体育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97-02

21世纪,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如今,山东省政府提出了“东西部对口帮扶,重点扶持菏泽”的战略措施。可以预见,今后鲁西南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将会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大力发展小城镇的体育事业是建设小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202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农村体育的重点应放在小城镇,以小城镇为龙头,村民居委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形成有辐射力的组织网络,发展形势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学文明”,为广大农民所喜闻乐见。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鲁西南的小城镇体育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就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鲁西南小城镇的体育文化建设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 小城镇与体育文化概念的界定

小城镇指发展规模较小的,人口聚集程度较低的,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为主的,较小地域或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心和居民聚集体。学者方明对小城镇作了如下界定:(1)小城镇包括29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工矿区、县城、建制镇和农村集镇。(2)小城镇指人口2万~5万以下的城市和3000~5000或小于这个数字的小集镇,可以包括小城市、卫星城、工矿区、县城、建制镇和集镇。(3)小城镇包括国家已批准设镇建制的县镇和未设镇建制的集镇。(4)按国家现行的行政建制规定,凡是设镇建制的即为小城镇。小城镇在乡村文化发展和城市化中有积极的作用,应积极合理地发展小城镇文化。一是要重视小城镇在城市化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小城镇文化的发展要避免盲目性。三是乡镇企业文化要与城镇和工业小区文化建设相结合。四是应加强小城镇文化发展规划与政策的指导。

体育文化是指以身体为媒介,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次序化,形成获得社会承认的、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内容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体育市场开发、体育运行规律、体育物质条件等。它是渗透到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的一种特殊的人体活动文化,是当今世界文化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类型,建设现代体育文化已成为建设现代文明,实现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鲁西南地区也是山东省的六个经济区之一,范围包括济宁、枣庄、菏泽,总面积为28400km2,总人口1604.9万,城镇人口达134.4万,城镇化水平为8.4%,共有小城镇149个。与东部沿海相比,在体育文化建设上还有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的表面层次匮乏,各种体育场地、运动器材严重短缺。(2)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对体育的认识不足,绝大多数人不具备体质教育和身体锻炼的意识。(3)指导思想方面存在盲目性,不论参与者还是组织者,都未认识到进行体育活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公民的身体健康,组织比赛的目的是以比赛来带动全民锻炼。

二 鲁西南小城镇体育文化现状分析

1.指导思想不明确

建设小城镇体育文化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那就是:一切体育行为都应以广大公民的体质健康为目的,使更多的公民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锻炼中来。而在鲁西南的大部分小城镇的公民,根本没有意识到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缺乏组织领导,一些体育的新思想、新观念很难贯穿到广大居民心中。体育活动的组织大都是自发的,小城镇领导多半是被动参与。如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鲁西南斗鸡,就是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到了斗鸡节,他们有兴致时就举行斗鸡比赛,斗鸡健壮魁梧,形似鸵鸟,每次打斗30分钟到3个小时,很具有观赏性、娱乐性。斗鸡活动不仅给大家带来了快乐,而且丰富了小城镇居民的体育生活。

2.体育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还未形成机制

体育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人类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和素质素养的限制,经济得到了发展,体育文化事业却不一定会随着发展。在鲁西南的小城镇,存在明显的体育文化市场发育不全的现象。虽然体育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他们对这一现象还没有认识到,没有形成体育产业意识,对体育文化市场更不了解,对体育消费问题还存有偏见。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和观察等形式,对鲁西南的149个小城镇做了大体的了解,至今还未发现一家大型的体育超市,体育器材厂家根本没有,小体育用品商店也寥寥无几。街道、居委会的体育设施也不容乐观,除了一些简易篮球架和基本的健身器材外,再也很难发现其他的体育设施。由此可见,鲁西南小城镇的居民收入较低,用于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3.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行政管理力度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体育文化建设也是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设现代体育文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小城镇的体育文化建设,同样要挂靠政府。

近几年来,随着“东西部对口帮扶,突破菏泽”战略的实施,鲁西南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企业也逐步投放到了市场当中。但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还未引起政府的注意,投资匮乏,缺乏管理。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体育的问题,不重视体育,很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也就谈不上对体育的管理问题。

4.与当地学校联系不密切,没有学校的支持

在美国社会工业化的进程中,教育思想家杜威曾说过:“我们的准则、价值观念和学校教育应随社会的进步而改变。在工业社会里,学校要发挥新的功能,要成为社区中心,提供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而在中国,小城镇的形成实际上也是由原始农业向工业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过程。由农村发展而成的小城镇,其文化底蕴明显不足,建设健康的、完善的小城镇体育文化离不开学校的支持。

鲁西南的绝大部分小城镇,组织体育活动大都是在闲暇时间,由居民自发组织,没有考虑到与当地学校联系。当然有的小城镇居民做得还可以,他们为了利用学校的场地、器材而主动联系。但在体育文化建设方面,与学校就没什么关系了。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利用学校的体育文化设施,也从未想过到学校去感受一下体育文化的氛围。

三 鲁西南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

1.明确指导思想,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三层次文化构成”理论认为:一种文化有三个层面组成:第一层是物质层;第二层为具体的意识形态层;第三层为该文化表现的宇宙观、价值观及与之相联系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也就是其哲学思想层。体育文化的构成同样包括这三方面。因此,在对未来小城镇体育文化进行认识时,从指导思想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三个层面,同时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

在第一层(物质层面),即各种体育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政府应当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努力建设各种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为小城镇居民从事各种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也为小城镇的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第二层面是体育的科学原理、锻炼知识、组织形式、制度等。小城镇政府应当设立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有专人负责管理体育,还要聘请社区体育辅导员,经常开展一些辅导讲座,讲解一些有关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健康保健的方法、体育比赛的基本规则等。第三层面就是哲学思想层,如生命观、健康观、寿命观、健美观、伦理道德观等,这是体育文化的最高层面。只有到了这一层面,才达到了建设小城镇体育文化的最高境界。因此,鲁西南小城镇政府的领导,应从哲学的高度,宏观上把握体育文化的脉搏,建立明确的指导思想体系,为本小城镇的体育文化建设贡献一点力量。

2.引入市场机制,强化市场意识

鲁西南的小城镇居民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将体育文化的发展投放到市场中,自我完善。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在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生存能力和管理上只提供基本的条件。由于受全社会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在体育文化的建设上,必须具备良好的独立运行能力和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同时增强管理意识,具有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大力开拓小城镇的体育文化市场。

建设新市场经济下的小城镇的体育文化,应充分考虑市场经济大环境与小城镇的具体特点,立足于经济发展,把经济发展与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小城镇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成为提升当地人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3.加强与学校的联系

随着“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程的实施,小城镇所在学校的基础体育设施还比较完备,同时学校也十分重视体育文化建设。因此,建设小城镇的体育文化必须以当地学校为基地。首先在硬件建设上,小城镇要联合学校,共同提高场地设施的档次、规格。这样既能满足学校的正常体育活动,又可为小城镇居民提供比赛场所,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其次是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专业人员的配备方面,学校作为教育组织,不仅拥有丰富的体育专业人员,而且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体育骨干,他们在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青少年学生中传播体育文化知识,对社会影响深远。所以,从培养建设小城镇体育文化的对象上,也应把重心放在学校。

四 结束语

鲁西南小城镇体育文化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指导思想不明确,挂靠政府不够,市场发育不健全,与学校联系不紧密等,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他们应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充分调动小城镇居民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完善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利用文化站点等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并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动鲁西南小城镇的体育文化与经济、社会、教育等同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2]马岳良.体育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价值[J].体育学刊,2004(2):24~26

[3]万浩.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1(2):20~22

[4]黄爱峰.中国小城镇体育发展之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23~25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2

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层次做到心中有数,更要了解每层学生的学习特点。可参考如下分层:优等生的学习基础好,理解能力较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中等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知识体系存在一定的漏洞,学习主动性不够。学困生基础差,学习有障碍,对学习不感兴趣,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缺乏学习主动性。备课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接受能力恰当地设计教学目标。对于优等生应设计有难度的目标,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分析、综合和应用能力;对于中等生应设计难易适中的教学目标,并适当加以指导;而对于学困生,应设计低起点的教学目标,让他们易于接受。

2.巧妙设计,分层授课。

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集体授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来说,优等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他们采用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自主性得到锻炼,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等生基本能够掌握基础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对这一层的学生按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后进生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应按学科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注重基本知识的落实,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潜能的开发,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督促完成学习任务。

3.针对差异,分层练习。

中小学教学中,学生的课业练习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分层教学中,分层练习的作用更是不容轻视。如何使各层次学生能真正从练习中有所进步,“掌握尺度”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是分层练习的重要一环。练习题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程度设计了高、中、低三个层次形成性练习,第一层针对优等生可设计对新知识深度挖掘、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激发优等生的探索欲望。第二层根据新知识点的变化设计稍有难度的习题,中等生仔细思考后可以顺利完成,后进生努力后也可以做出来。第三层针对学困生,尽量根据大纲的基本要求设计基础练习题,提高学生练习的自信心。

4.根据差异,分层评价。

作为教师,应始终把教学评价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分别对待、客观评价是中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一改过去单一的期中、期末测试为课堂提问、口头评价、课后作业、阶段性测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老师的评价不仅仅着眼于某个学生在何层面上,还要以发展的观点,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中的“亮点”,以此来调动学生向更高一层努力。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3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管理;绿色小城镇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has drawn high attention of the nation. As "the tail of the city, and the head of the country ", the small towns is showing its core status. So far, the governments at various levels have implemented the state policy of focusing on small towns construction and devoting to the guidance of planning. However, in today’s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re appears increasing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which means that we should take new measures to guide the health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Keywords: small town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green small towns

中图分类号: 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小城镇的建设力度,并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和规范,促使小城镇快速发展,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为解决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克服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倾向,应树立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以绿色小城镇为中国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模式。所谓绿色小城镇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同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小城镇。”这便为我们指明了处于转型期小城镇的发展方向——注重绿色小城镇的建设。这是在转型期小城镇所应顺应的趋势(即在转型期中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小城镇,我们应注重将其投入到建设绿色小城镇的行列之中),但首要的是要做好对绿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

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小城镇规划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现状首先表现为城乡分割,无论是从物质环境还是经济层面来看,小城镇建设问题多是由于资源投入的方式所引起的,而资源投入的方式又会受到行政管理体制的左右。从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来看,多数都是对大中小城市问题的考虑,反而对与乡村有着密切关系的小城镇建设则兼顾不够,这便产生一些问题就是导致城市规划的有关法规和行业标准不太适用于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而小城镇本身单独立法和制定标准却很困难。因此,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具有较大差异的现状就呈现出来,但自上而下的小城镇规划也只能依赖现有的小城镇规划标准而有所作为,间接导致了规划管理体制只能被动的与之适应而无法得以调整;其次是地域分割,小城镇建设一直存在着自发性和盲目性,其中表现在行政区划中,由于无法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导致整个小城镇在建设中的重复浪费等;再次是部门的分割,由于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在整个小城镇建设中各部门的划分有着一定的制约因素;最后是在管理制度方面,各级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都很高,对管理和维护却很被动和滞后,这是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现状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2.2 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制度,多数建设小城镇的行政管理部门都是盲目的扩张和盲目的攀比,使得小城镇在规划建设中脱离了实际。毕竟,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人口少,规模小,布局散,基础设施薄弱,这些都无法达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所必要的“经济门槛”,而小城镇一直处于农村系统中自然存在规划管理和政策导向不明确等突出问题。

小城镇建设管理应当明确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小城镇是城市的起点,是尚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属于“市”的范畴,从理论上已经完成城市化过程,不应包括在小城镇的范围之内,这是小城镇在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二,小城镇建设为了避免不顾客观条件和经济发展规律盲目发展的倾向,对不具备城市化基础,水平较低的乡村集镇不应该作为大力发展的对象。

3 转型期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研究

3.1 规划编制完善度

对于小城镇建设来说,第一方面应有相应的总体规划,这是各级政府投入小城镇规划时必须做的,就目前来看,对所规划的镇来说并没有投入很大的建设力度,只是片面的对其规划,没有做深层次的调查研究。那么对处于转型期的小城镇我们应投入到绿色小城镇的建设中。因此,今后国家或各级政府在对小城镇做总体规划时应确切了解小城镇的基本情况,然后对其做更加切实可行的规划。

第二方面,规划编制的完善度还体现在对镇总体规划的实施上,无论是作为规划师的我们还是各级政府机构,尽管我们对镇总体规划经过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做出了一套完善的总体规划,但更重要的是将其落到实处,这对小城镇的发展和管理建设才有重要意义。

第三方面,主要是针对处于转型期的小城镇应注重绿色重点镇建设整体实施方案。在规划中应更多的注重“四节、一环保”,针对土地应做到合理利用,适时适地、合理规划。对建设绿色重点镇应在建筑设计方面尽量采取节能降耗技术。

3.2 管理机构建设

小城镇在管理建设机构方面需要一个城市和乡村全面协调的工作体系,而不是单一结构体系,这就需按照各级政府的职能进行分工,比如说设立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无论针对城市还是乡村建设,都应当做到管理层次分明,每个部门分工明确并配有相应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一定要体现出设立专项部门的意义。

3.3 建设管理制度

转型期的小城镇目标投向为绿色重点镇建设,那么管理制度也应侧重于此方面的设立。除设立健全的管理机构,还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便要求各级政府制定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健全城建档案、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绿化美化、镇容秩序、道路管理和防灾管理制度。

总体来看,无论是设立管理机构还是建设管理制度,前提是一定要得到上级政府的支持。首先,县级政府创建绿色重点镇要做到责任明确,真正发挥出指导作用,进行详细的工作部署,给予基层提供便利的条件。其次,在市场经济越发紧张的今天,建设小城镇的基础必然要有资金的支持,这也就需要县级政府对创建绿色重点镇提供经济和政策的持,以便建设绿色重点镇顺利进行。

3.4 镇容镇貌

小城镇建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其镇容镇貌,这可以说是评价小城镇建设好坏的门户。因此,各级政府应注重对镇容镇貌规划的投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居住小区和街道。居住是城镇居民的必备条件,也是最重要的。于是就要求各级政府关注其是否有乱搭乱建的现象。

(2)卫生保洁。环卫情况体现了小城镇的整体建设风貌,所以要求各级政府设立相关部门进行管理保证城镇无垃圾乱堆乱放,无乱泼、乱贴、乱画的行为。

(3)污染排放。如果城镇中有河流湖泊景观,就要保证工业企业或私人无直接向江河湖泊随意排放的现象。

(4)商业店铺。一般城镇的主干道是商业中心,是城镇最繁华的地带,人流最多。为维持良好的镇容镇貌就应当执行让商业店铺无违规设摊及占道经营的现象。

(5) 户外广告。小城镇的主干道还是街道旁应做到灯箱、广告、招牌、霓虹灯等设置符合建设管理要求。

(6) 道路管理。镇容镇貌完整性主要表现在道路管理这一层面,因此,规划建设管理在道路方面要保证路面及照明设施完好、井盖完整及盲道的建设。

4 结论

我们可以从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经验中了解到小城镇应当是“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而相对于我国来说多数小城镇的发展是“重建轻管”。本文特对转型期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转型期小城镇应向绿色重点镇方向发展。此外转型期小城镇应加强管理建设,重要的是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注重专业型人才的引进,同时也要转变各级政府职能,使得转型期的小城镇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4

关键词:加快发展 城镇 建设

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有的认为建设城镇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圈地、搞市政建设;也有的理解为发展城镇就是"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乱铺摊子,结果市场建起来了,却"有场无市",造成资源浪费、空亏财力;有的忽视调查研究,不重民意,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结果决策失误,搞成"烂尾"工程;有的仅靠动员行政力量,搞城镇经济建设,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运作,结果成效不大;有的光顾眼前利益,单纯算经济帐,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城镇的发展就要走弯路,经济建设就要遭受损失。

一、加快发展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城镇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一)加快发展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

(二)加快发展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同时,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快发展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国目前不仅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四)加快发展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城镇小康的早日实现

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小康的全面实现。

二、加快发展城镇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建设和发展城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城镇在经济发展具有多项功能,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建设和发展城镇是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所以,要搞好城镇建设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中国发展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最大的不利因素,还是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力度不大,措施办法不多。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当前,加快发展城镇建设,必须提高以下几种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生产力,掌握资本;挖掘生产力,积攒资本;发展生产力,增加资本;扩大开放,引进资本。要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做工、经商、办企业。一切以发展辨是非,以发展评得失,以发展论英雄。二是不搞争论,大胆改革,大胆实践,锐意进取。学习先进经验,"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做再议论",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于创业"的精神。三是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对一些城镇的户口一律放开,只要有固定住所、稳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的都可以在城镇人户、就业、入学、劳动保障等,对进城农民一视同仁。 四是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在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是加快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促进城镇建设。解放思想的具体行动则表现为一切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富裕,有利于城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二)用科学规划作为发展城镇的奠基工程

城镇的发展不能靠搞运动和行政命令,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进城镇要靠市场吸引。但是,城镇不是完全自发能够形成的,特别是宏观布局上要有控制,城镇建设上要有规划。城镇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可持续。高起点、可持续的规划可以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而目光短浅的规划会给老百姓和社会留下无尽的遗憾和痛苦。

(三)以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为发展城镇的根本错施

发展城镇,首先遇到的是城镇布局问题,即城往哪里建?我认为:一是根据区位优势来布局。二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来布局。三是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布局。因此,城镇的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开发拳头产品,选准项目,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城镇建设成为培养新型市民的大学校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因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不可动摇,但精神文明如果搞不好,物质文明也会受到破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国的基本国情除了地大物博外,还应看到人口众多、素质较低的现实情况。因此,必须花很大的气力,像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大力加强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把城镇建设成为培养和教育新型市民的大平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5

关键词 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对策;城镇规划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44-02

具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成果显著。与此同时,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要缩小差距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1 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受经济、地理条件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与苏南和浙江沿海一带的小城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不能适应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要求。

1.1 城镇建设不能科学规划布局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的前期,缺乏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形成雏形后,进行城镇规划,但又难执行。

1.1.1 缺乏整体规划,在小城镇建设上存在自由主义。小城镇发展的内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外因是交通的发展。在陆路不发达的时期,小城镇的发展依从水路。随着陆路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依赖于公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由于缺乏财力,小城镇的建设都是依赖上级政府所建设的公路。为了拉动土地经济,乡(镇)政府率先在公路边建起办公大楼,不惜借债,不惜改变南北采光方向。政府率先到路边发展,政府的下属单位也要求沿公路发展,造成这些小城镇的地图是长带形的。政府机关办公楼、工厂、学校、商店、居户等,都沿着公路发展。这样的建设谈不上超前意识,更谈不上科学布局。小城镇建设之初,感觉街道还比较宽敝,但3~5年后,随着人口、车辆、店外店、摊外摊的增加,人流与车流交织在一起,小城镇成了阻塞交通的瓶颈。上级交通管理部门为了解决小城镇的交通瓶颈,总以改道为措施。然而,当公路的路线改变后,小城镇的地图也随之改变。乡(镇)政府的办公大楼要动迁,其下属单位也要紧跟着政府大楼动迁。

1.1.2 小城镇建设难以按照规划执行。由于规划管理缺乏权威性、严肃性,规划方案常常随着主要领导人更替和注意力转移而改变。一些领导干部对规划权威性认识不足,思路不清晰。且在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为了办企业,不惜破坏自然景观;为了办企业,不惜破坏湖畔、湖面,建设宾馆饭店,任其污水流入湖内。二是为了突出“亮点”,不顾交通安全隐患,在交通的三叉路口,建起小游乐场,导致交通不畅。三是为了超额完成财政收入指标,将黄金地块拍卖。由于规划没有权威性,导致小城镇无规划的建设,布局不合理,城镇公共基础建设分散杂乱,工商、税务、公安、司法、学校等职能部门不集中,城镇功能区域不完善。由于规划没有综合意识,建设随意性很大,重复破坏现象严重,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1.2 环境治理落后

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在环境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乱占道。一些店主觉得店铺面积小,千方百计地侵占街道搭棚,形成“店外店”;不能搭棚者就将商品摆在路边,形成“店外摊”;另外,一些居民也将杂物乱堆乱放于街道。二是乱停车。货运汽车、客运汽车、农用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三是乱丢乱扔垃圾。垃圾乱丢、乱扔现象严重,居民环保意识差,相关部门管理不善。四是乱贴乱放广告。小广告乱贴、乱放。五是乱养小动物。家禽散养,四处横行,排泄物污染环境。六是乱拉线。照明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网络线、晾衣线等随意乱拉,极不规范。

1.3 基础设施薄弱

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由于财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短期行为突出。街道是依赖上级政府所建的公路,投资改造少,街道狭窄,交通不畅,路面不平,环保设施不健全,甚至没有下水道。缺少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站,县城以下的城镇没有专门的文化体育场设备设施。“三场”(广场、停车场、运动场)不全,甚至没有。

1.4 规划建设生态意识不强,缺乏生态空间和生态系统

城区内绿地严重不足,缺乏绿化设施。楼房密度太大,遮光现象严重。由于生态意识不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在任务的压力下,常引进一些污染环境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规划常不到位。

2 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为解决农村一系列的现实矛盾指明的方向: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抓住机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把一般乡镇建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新型小城镇,成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平台和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火车头”。

2.1 提高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意识,规范规划的修编和实施

2.1.1 提高县(市)、乡(镇)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的认识。组织县(市)、乡(镇)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学习、研讨科学发展观,让他们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增强他们科学发展、总体规划和执行规划的观念,摆正政绩与发展、政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1.2 推进小城镇规划和修编科学化、民主化。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蓝图、管理的依据、经营的纲领,对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布局、规模和功能定位起着指导作用。因此,小城镇建设一定要规划先行[1-2]。规划建设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一是变依赖公路为依托公路。区分街道与公路,消除小城镇的交通瓶颈,消除交通安全隐患。即使是把公路作为一条街道,也要拉开宽度;规划要留出停车场,保证交通畅通。国道和省道要与街道绝对分开。设10~20 m宽的绿化带分隔,减少事故和对沿路两侧的噪声、尾气和粉尘污染。二是小城镇规划要统筹兼顾,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改变过去沿路一条街长带型的公路城镇,明确划分工业区、商贸区、居住区。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要严格分开,中间设立生态隔离区和绿化缓冲带。合理规划布局建筑密度,控制容积率。三是树立“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的观念。在保护环境发展经济方面,要吸取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过程中,不能不顾环保而引进污染环境的企业。对于所有引进的企业,都要坚持生产设施建设和环保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同步验收,防止若干年后这些企业被迫再转移[3]。四是保证有足够的绿化空间。坚决执行城市规划规定,旧区改造绿地率不低于25%,新区建设绿地率不低于30%。在城镇规划建设中,要合理用地,科学投资,搞好绿化,即使现在条件不具备,也要在规划上定好位置,预留出足够绿化用地。五是留有足够数量的活动和运动空间。除广场外,还要有运动场地,以及休闲、娱乐、交流、演出场地,提高城镇文化品位,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健身等各种需求,不断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六是保护好文物和名胜古迹。七是在规划新城区的同时,更要规划老城区的改造。八是小城镇规划初步方案或规划修编初稿要公布于众,让更多的本土专家参与讨论,提出修改意见,要通过同级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修改,最后通过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定稿。县(市)城中心镇规划要通过全县(市)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定稿。

2.1.3 维护规划的连续性和权威性,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加强规划管理和执法。要保持规划的连续性,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对规划的实施管理一定要严格,对不遵守规划的建设行为一定要认真查处。小城镇规划的实施,要接受上级规划部门的监督,县(市)城中心镇要接受地(市)规划部门的监督,乡镇小城镇建设实施要接受县(市)规划部门的监督,要接受群众、政协和人大的监督。在实施过程中,若需要修改,一定要按程序进行审查和审批,要通过人大讨论通过,并接受其监督。

2.2 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2.2.1 硬件建设。硬件建设就是要投入资金。垃圾处理要有转运、消化的渠道。污水净化要有流出渠道和净化的场所。车辆不能乱停,要有停车场地。

2.2.2 软件建设。软件建设是要让“保持环境美”深入每个居民的灵魂深处,提高居民文明的思想境界。一是制定乡(镇)规民约和社区居民民约。让居民自己讨论并约定,做到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二是建立专人管理机制和专人监督机制。公共场所卫生由专人负责实行考评制。三是建立卫生长效机制。四是强化执法,从源头抓起。比如,严重污染环境的方便塑料袋,要通过执行《环保法》,对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家实行制约或取缔,促使他们转产,生产或销售方便袋的环保替代品。

2.3 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解决制约小城镇建设资金“瓶颈”

2.3.1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加大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县(市)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县城以下的小城镇建设,并对财政困难乡(镇)给予重点倾斜照顾。对于县(市)城以下的乡(镇)土地出让金,要取之于乡(镇)土地还之于乡(镇),用于小城镇建设,专款专用,县(市)财政对其实行监督[4]。县(市)城以下的乡(镇),要依靠上级政府对教育文化的投入,建设好适度规模的初级中学、小学、幼儿园和文化体育场所;依靠上级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建设好卫生院和防疫站。

2.3.2 加快住宅小区建设,加速小城镇良性发展。依托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路交通、集镇贸易市场等资源,建设规模住宅区,不仅能够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缺口问题,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社会安全体系,推进社会和谐。有了规模住宅区,把分散的农户集中到小城镇,以促进广大农村的安全和稳定。让“三留”人员安全,让外出经商或务工人员安心。一是给“留守妇女”增加安全系数。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村庄都只剩下老人和儿童,这是犯罪分子的侵袭对象。二是给“留守儿童”增加安全系数,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留守儿童”能够集中到城镇幼儿园、小学、中学就读,可以提高他们的安全性,让农村孩子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是给“留守老人”增加生命安全系数,有病可以就近及时医治。

2.3.3 制定优惠政策,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引进资金和项目,把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吸引到小城镇来,形成人气聚集效应。

2.3.4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有关行业市场化。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住宅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供水、供气、供热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政府要做好服务工作,做好协调工作;银行要支持这些行业上规模,上档次。

3 结语

总之,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任务艰巨。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要正确处理时间、质量与目标的关系;同时,要不断地探索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研究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渠道。

4 参考文献

[1] 尹德喜.加快新型城镇建设 促进村镇城市化发展[J].城乡建设,1994(5):21.

[2] 王安石.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J].上海农村经济,1997(1):26-28.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6

关键字:生态;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

发展小城镇,进而带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很符合我国国情,这是几十年改革开放所总结出来的重要结论。发展小城镇是对加强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提高农民意识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农村城市化的小城镇建设改变着我国现有的城乡分割格局,对发展农村经济发生反哺效应。

一、生态型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理论

生态型小城镇是将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坚持进行可持续发展,将合理利用空间作为建设目标,协调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具有科学性的人工小城镇环境,做到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高度和谐,既满足当前人民大众的需求,又满足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不破坏、不浪费的要求,让小城镇的发展可以继续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将小城镇建设为既能适合人们生存居住,又能表现为生态环境舒适的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一个生态体系。

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最重要,这个也是生态型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建设所必须坚持的最基本原则。在进行资源和环境利用的时候,要将保护其可持续性利用作为基础,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统一协调,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原则,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建立科学的城镇管理和运行体系,强化建设生态环境和城镇自我协调能力,这就是全面协调原则。在建设生态型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对其规律进行发现和研究,循序渐进的利用规律,发展可持续性的生态型小城镇。

二、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小城镇的问题

1、生态型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中的矛盾冲突

虽然规划中将经济、社会和环境这三者进行统一协调发展作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但在实际建设中,往往更多关注眼前利益和短期目标,将经济发展作为优先考虑方向,忽略建设生态型小城镇的最终目标,导致了小城镇的环境得不到改善,进而影响的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本来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生态型小城镇是节约资源、调高经济效益的新技术措施,但是实际并没有符合理想中的预想,传统经济还是处于主导地位,反而加剧了城镇的生态环境压力。

2、我国城市化进程建设加速要求小城镇建设应该随之加速,但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则决定了因人地矛盾导致城镇用地小的情况出现。而严格控制小城镇建设用地则加大了形成规模和聚集效应的困难程度。

3、规划布局的科学合理性影响着小城镇是否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实际建设中,规划布局往往没有科学预见性、理论性及其系统超前性,所以导致一些小城镇内部功能区不合理设计,杂乱没有秩序性。规划中大都没有考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因素,没有考虑其规划布局是否符合实际建设情况,目光短浅,让农村第三产业不能正常跟随农村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而发展。

三、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小城镇的措施

1、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类的自然资源都是小城镇存在和建设发展最基础的自然条件。因为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比较弱,自然在进行城镇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对开发自然资源效益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要建设成功的可持续性生态型小城镇就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因为在小城镇的可持续性发展中要求对基础物质进行储备,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就展现它的重要性。

2、循环经济模式

传统经济中生产和消费模式就是将资源制作为产品,进行产品销售,最后污染物排放这样一种单向的流动模式。但是循环经济不一样,是一类先进的经济模式,表现形式为闭路式反馈流程,是将资源制作成产品,然后将产品进行再生资源利用,就能将物质循环利用,不浪费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城镇经济,通过不同生产和生活运用链技术建立不同层面的循环连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结合的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

3、加强小城镇整体规划

生态型小城镇想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证去前期规划具有长远的观念和整体全面发展的意识,坚持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和开发利用的方针,根据实际小城镇建设中发现研究出来的发展规律进行科学性规划布局,加强生态型小城镇的整体规划。主要对其生态环境的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规划。生态环境的规划主要侧重点是绿色和生态系统的构建,既要保证城区内的绿化建设及其生态环境,更加要注重对城区外生态环境体系的保护。创造满足现代生活的居住环境,还要对历史传统文化及其建筑进行保护和延续。土地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其可持续性建设发展的载体,所以加强旧建筑土地的有效循环利用,也是节约土地资源的方法之一。

4、完善建设小城镇立法保障

法律是能够对人进行行为的个别性指引和规范性指引,比如在《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中第二章第九条第三项“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各项建设应当相对集中,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新建、扩建工程及住宅应当尽量不占用耕地和林地”条例;《城镇规划标准》中第十三条是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如,“镇、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必须体现历史的真实性、生活的延续性、风貌的完整性、贯彻科学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等条例,都是为了正确指引人们处理人与自然相互间的关系,提高人们环保意识,以此为建设小城镇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田康霞,董彬. 试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城镇建设[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4:1+5.

[2]何艳,徐建明. 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城镇建设[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01:54-56.  述职报告这种带有艺术性的论说文,正如所有科学文章如议论文、说明文一样,一定要明确树立一个鲜明的主题,即一个判断句,还要在报告中反复突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城镇建设论文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题目:谈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

摘要:小城镇在特定的时期,根据自身土地资源的特点,经过科学技术和规划布局的手段,使城市土地具有最佳的空间组合与利用方式,充分发挥土地功能要素在城市活动中的作用,以期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并坚持这种效益的长期性。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土地合理利用应当包含土地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两方面,既要保证土地的经济效益,又要兼顾区域环境的保护,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反映。

关键词: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

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含义为:小城镇在特定的时期,根据自身土地资源的特点,经过科学技术和规划布局的手段,使城市土地具有最佳的空间组合与利用方式,充分发挥土地功能要素在城市活动中的作用,以期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并坚持这种效益的长期性。

1、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土地合理利用的目标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利益最大化,这就决定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土地合理利用的程度,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环境、技术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因素。

1.1、土地资源状况。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一方面是指土地绝对数量的缺少,另一方面人口急剧增长,对土地需求越来越大,而土地的供给有限,造成供不应求的相对稀缺。如果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就必须充分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尽量做到地尽其用,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

1.2、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财政越雄厚,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投入就越多,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配套设施就越完备,在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就能支持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开发,提高土地的经济产出,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区域,其用地结构、比重等都有所不一样。所以,不一样发展阶段、不一样经济水平的地区在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准有所不一样。

1.3、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和规模的手段,能够经过严格控制城市增量用地指标,促使城市存量土地的内涵挖潜;同时,土地利用规划也能够促进城市土地合理布局,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防止城市盲目外延扩展的粗放开发经营模式。

1.4、地区配套基础设施水平。城市土地在投入使用之前,必须首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容量越大,所能承受的土地开发密度和强度就越大,土地的经济产出就越多。对于某些特定的用地类型,需要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就要在进行用地布局时给予充分的研究,最大可能地做到投入产出相匹配,合理利用区域内的资金,合理利用建设用地。

1.5、生态环境条件。区域生态环境系统较脆弱,现有生态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强度、类型等。要保护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需要使土地的开发强度与环境容量协调一致;其次,如果现有生态环境条件较差,在用地布局中就要避免污染类用地,改变土地利用结构以适应生态环境的要求。

2、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的原则和总体思路

2.1、评价的原则。根据以往的研究并结合前面的分析,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1)城镇的发展是否贴合当地的自然和资源条件,异常是城镇规模及人均用地水平是否与土地的资源条件相适应;2)城镇的空间结构和形态是否合理;3)城镇的选址和用地发展方向是否贴合节俭土地、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4)城镇的布局与用地的功能组合是否协调和贴合级差地租分布的规律,各类用地结构是否完善;5)投入土地的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满足生产生活需要;6)城镇的土地是否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并取得良好的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7)城镇土地利用是否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8)城镇土地是否依法管理,高效有序。为了实施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战略,我们首先应当解决的就是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评价问题。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是在充分分析被评价对象的基本结构和特征的基础上,从某种层面上模拟评价对象的运行机制,研究评价指标对土地合理利用的意义。

2.2、评价的总体思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和设定评价的基本要点,我们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性原则和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基本目标,明确了评价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概括地说,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和步骤:

1)土地合理利用结构评价。对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甩进行评价首先要对城镇内部各类用地占总用地的比重,以及各项用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这'是城镇土地利用的最基本状况,一个小城镇土地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变化。2)土地合理利用强度评价。土地利用的强度是土地合理利用评价的重要资料,也是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直接反映。土地利用的强度应当坚持在一个适宜的水平,强度太低,则土地利用的效率就比较低,反之太高,也有可能超出土地合理利用的承载范围。3)土地合理利用的产出效率评价。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充分发掘城市土地的经济价值,因而产出效率是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涉及土地承载的经济投入和产出、土地自身的价值状况以及土地经济的运行状况等各方面因素,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在做这部分评价时,我们不仅仅要研究现实的经济价值和效率,并且要研究土地价值增值的潜力大小。

3、评价方法和步骤

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性评价,从步骤上来说,首先应当研究确定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是合理的,即如何确定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准;然后根据标准构建土地合理利用的指标体系;之后选择评价的方法进行统计;最终根据评价结果判定登记、划分评价类型区,提出不一样类型区土地挖潜的途径和措施。

3.1、评价方法的选择。由于中国小城镇的数量很多,类型也很复杂,城市增长的途径和方式都不相同,因而我们不能采取统一不变的方法进行合理性评价,而应当根据不一样的情景区别对...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例6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徐建明. 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城镇建设[J]. 农业现代化研究小城镇建设论文范例6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小城镇建设论文范例6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政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