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6-27 01:24:39

从窜字的形态看汉字演变的历史

本文目录

  1. 书的七种演变过程?
  2. 传统习俗由来和演变?
  3. 撺掇是什么意思啊?
  4. 麻将的起源和历史?
  5. 玉的演变过程完整版?

书的七种演变过程?

1、书籍的雏形——甲骨文和埃及纸草书卷

最早的书写材料都是来源于自然界,例如一些树皮、叶子、石头、兽皮、兽骨和动物的甲壳等。甲骨文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是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而在国外,将纸莎草纸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了纸草书卷,被现代学者认为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古巴比伦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2、中国最早的书籍——竹简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出现的竹简,当时人们把字刻在竹简上。还有一种比简稍宽的称为牍,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和墨书写。它们是在纸被发明出来之前,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尚书·多士》中有这样的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以看出早在商代,人们已利用竹木制简,用绳编连成册。从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来看,在商周时期,简册已经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当时载录档案文书与书籍的主要载体。到了战国时期,竹简的使用变得十分广泛。

3、书籍的进一步发展——帛书

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书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4、书籍的又一大进步——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时期,蔡伦总结了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年)之后,造纸术产生,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简和帛书。

印刷术的发明也为书籍提供了前进的动力。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进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造纸术和印刷术也成为了思想传播的助推器。

5、机器时代的到来——造纸机和印刷机的诞生

造纸术和印刷术出现之后,纸质书籍已经基本定型。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6、步入科技时代——电子书的出现。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与电子产品分不开了。这一点也体现在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上,那就是电子书的出现。因为纸质书籍比较厚重,难以随着携带,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使用电子书进行阅读

传统习俗由来和演变?

春节古代称为元旦,是夏历纪年的开始日,夏历以黄帝的诞辰作为纪元开始。

上古时代,中国已经采用了干支纪元法,立春为岁首。不过夏商周以及秦朝正月的日期却不相同。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修订历法《太初历》,将孟春正月一日定为岁首。

民国以后,为了与国际接轨,将公历纪年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

古代皇帝作为国家统治者,在过年时要代表国家进行祭祀活动。不同朝代,祭祀活动也有所不同。

秦朝时期将夏历十月初一定为新年,叫做“蜡祭”,庆丰收,祭拜祖先,祭拜天地。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制度,不过将祭祀改为农历一月初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出现了很多新风俗,民间有“祭门户”、“祭蚕神”、“吃豆粥”等习俗。皇帝会“登高台”阅兵,作赋等,此外宫中还出现了赏花灯、守岁活动。

唐朝睿宗开始,每年春节都要休政七天,官府组织庆祝活动。宋朝时期春节已经和现在接近,写春联诗词飘香,屠苏酒也香飘万里,东汉发明的饺子已经流行。宋代,中国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鞭炮)。

明代的正月初一,皇帝先在祖庙祭告,然后在奉天殿举行大朝会。朝贺礼仪活动庄重,王公百官整肃,仪卫威严气派。皇帝大驾出乾清门,在威武的护卫队列中金辇升上三台,经过谨身殿、华盖殿,最后皇帝御奉天殿,端坐在金銮宝座上接受臣民的新年朝拜。外廷仪式结束后,皇帝回内廷,接受皇后率领嫔妃行礼,皇子皇孙行礼。

《明穆宗实录》记载,官员们过年的年假从腊月二十左右开始,一直放到正月二十左右。假期的时间大概能到一个月左右。庙会、灯市、祭灶神等活动热闹非凡,万民同庆。明代《元宵曲》:郎莫看灯去走桥,白绫衫氅撒娇娇。 走来儿怕双纤趾,不走儿愁一捻腰。

撺掇是什么意思啊?

意思:指的是煽动;怂恿。

撺,普通话读音为cuān。“撺”的基本含义为抛掷;引申含义为匆忙地做,如临时现撺。

在现代汉语中,“撺”还表示怂恿,如撺弄。

撺,最早见于小篆。手表意篆书形体像手,表示撺是用手抛掷;(窜cuàn)表声有逃跑远去意,表示撺是将物抛向远处。声旁简化。本义是抛掷。后逐渐演变为楷书体及简化版的“撺”字。

麻将的起源和历史?

起源一

麻将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其中有指相传有个名为万饼条(或“万秉章”)的宁波人在“叶子格戏”的基础上创造麻将,以自己名字“万、饼、条”作为三种基础花色。学界关于麻将起源于宁波的观点,旁证之一是麻将本叫“麻雀”,而宁波话麻雀正读做“麻将”。这是很有意思、很有说服力的证据。雀读作将,如同脚读作将,宁波话瘸子叫拐将、吃剩的饭菜叫碗将、水缸底下的残余物叫水缸将、挑剩的东西叫挑落将、北仑有个地名叫中岭将,“将”都是“脚”的音变。这说明麻雀叫麻将,既是宁波话的特色,又合乎方言音变之理。同事麻将在日本被称为麻雀将,宁波(明州)古代是和日本通商的重要口岸,因此才保留了麻雀的字意,也进一步证明了麻将起源于宁波。

起源二

有关资料记载,在江苏太仓县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例如,“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此外“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彭”的枪声。又如成牌叫“糊”,“糊”“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那么为何又叫“麻将”呢?在太仓地方方言叫“麻雀”为“麻将”,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将了。

起源三

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什么娱乐用的设备,船上的将士只能以投掷骰子赌博作为消遣。但是在长久的航海中,将士们厌倦了,经常有将士想家,甚至有试图谋反的,郑和杀了他们,为了稳定军心,郑和发明了一种娱乐工具。郑和以纸牌,牙牌,牌九等为基础,以100多块小木片为牌子,以舰队编制,分别刻了1-9“条”,然后又以船上装淡水桶的数量,分别刻了1-9“桶”(筒)。然后又根据风向,刻了“东西南北”四个风向。又以吸引人的金钱刻了1-9“万”。然后以“大中华耀兵异域”的口号。刻了红色的“中”,然后根据一年四季刻了四个花牌,最后有一块牌不知道刻什么好,就不刻任何东西,这个就是“白板”。

玉的演变过程完整版?

玉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五玉。――《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王齐则共食玉。――《周礼·王府》
  • 从窜字的形态看汉字演变的历史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部门干部